成飞集团的航空传奇:从军工巨头到资本新星的转型之路金牛股
创建于1958年的成飞集团,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的腾飞历程。从早期仿制苏联米格-17的歼-5战机,到自主研发的歼-7、歼-10系列战斗机,再到如今全球领先的歼-20隐身战机,成飞始终站在中国航空装备制造的最前沿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民用航空领域,成飞同样成绩斐然,承担了国产大飞机C919的机头制造和AG600水陆两栖飞机关键部件的生产任务。
这家军工巨头的实力令人瞩目:总资产突破1200亿元,年营收接近750亿元。然而2023年却发生了一起令人意外的并购案——市值仅60多亿元的中航电测以174亿元收购了成飞集团。表面看这像是蛇吞象,实则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精心布局的战略举措,旨在优化资产结构、缓解资金压力,同时推进军工资产证券化进程。
深入分析成飞的财务状况,就能理解这次重组的必要性。2023年成飞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9.32%,研发投入更是惊人,仅2022-2023年就达到22.12亿元。在军工行业特有的长周期、高成本特性下,国际形势变化又迫使成飞必须同时维持歼-20的产能扩张和新型垂直起降战机的研发,资金压力可想而知。
展开剩余73%中国对核心军工企业实施严格管控,要求国有控股比例不得低于51%。作为航空工业的龙头企业,成飞以往难以直接上市,主要顾虑在于技术保密和股权结构稳定。但2022年起,随着央企上市公司质量提升工程的推进,航空工业集团开始系统整合旗下资产金牛股,成飞借壳上市的计划应运而生。
中航电测作为航空电子系统专家,在机载设备、导航系统等领域具有技术优势。与成飞合并后,双方形成了完美的优势互补:成飞的数字化设计能力和复合材料技术,结合中航电测的电子系统专长,可以打造智能化生产线,实现从研发到售后服务的全流程数字化。在地域布局上,成都总部与绵阳、自贡等配套产业基地的协同效应,将显著提升包括歼-20总装、运-20起落架等关键项目的生产效率。
这次重组还加速了军民融合进程。成飞此前在C919和AG600项目中的经验,使其2022年民品收入占比已达60%。整合后,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将更加顺畅,比如航空复合材料可应用于无人机,高可靠性电子技术可拓展至汽车自动驾驶系统。
具体交易方案显示,2023年1月中航电测董事会通过决议,向航空工业集团定向增发20.86亿股(每股8.36元),以174.42亿元对价收购成飞100%股权。虽然成飞评估值达240.27亿元,但扣除国有独享资本公积后交易价格定为174亿元。由于交易在关联方之间进行且实际控制人未变更,因此不构成借壳上市。
市场对此次重组反应热烈。预案公布后,中航电测股价在9个交易日内从10.58元飙升至54.23元,涨幅超4倍,日均成交金额突破9000万元,成飞概念股成为投资热点。经过深交所问询、重组委审核等程序,2024年6月恢复审核,最终于2025年1月完成股权过户,公司更名为中航成飞。
重组后的业绩表现可圈可点: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07亿元,净利润9.13亿元,合同负债激增190%至187亿元。其中航空产品收入占比高达96%,新增专利1800余项。虽然一季度因生产周期因素业绩有所波动,但公司正积极推进十五五规划,通过建设产业园区、优化供应链等措施降本增效。在国际市场,枭龙Block3改进型等产品在中东、东南亚地区获得大量订单,带动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全产业链出口。
这场看似意外的并购,实则是中国航空工业深化改革的重要一步。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,通过资本市场赋能,推动中国航空工业从追随者向并行者乃至引领者转变。今天的成飞已不仅是传统军工企业,更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航空产业巨头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亿腾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